[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讲座回顾|张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过程化土改的研究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次数:27

     

      2025年3月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主办的“当代文献史料沙龙”第35期暨学科学术史系列第2讲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1会议室举行。沙龙主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过程化土改的研究与反思”,主讲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杨副教授。社研院特聘教授辛逸主持本次讲座。

  


      张杨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学界关于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研究的基本情况。张杨认为,学界关于“土地改革是否必要”讨论主要聚焦于土地分配不平等的实际情形。张杨老师由此梳理了“关中模式”的形成以及学界在此问题上的反思与争鸣。在土改政策梳理的整体考察方面,张杨指出,目前学界在宣传口号、典型经验与政策转换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相关官方文献的生成史、地方经验特色等新问题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张杨老师最后讨论了土改组织技术史和影响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表示相关领域在运用跨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还有可以继续深入拓展的空间。

      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张杨老师介绍了“过程化土改”的概念,即土改是一个存在着不同时空差序和累进目标的有机过程。在赋税征收、减租退押、分配土地各阶段中,地主经济通过阶级实践和财政手段予以清理。张杨老师以当时全国土地最集中、租佃制度最发达的川西地区为例,进一步补充了“过程化土改”的历史视角。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的田赋三征增加了从地主处分得的收益,货币贬值导致租佃市场发生改变,且国家推行减租试图重构主佃收益,深刻影响了土地市场和租佃关系。川西解放后,新政权在当地实行“过程化土改”,重塑了基层权势结构和财政秩序。

      关于新解放区“过程化土改”,还存在着不同争论。第一,关于押租性质和退押的逻辑起点的争论,张杨老师认为应重审1940年代地主行为逻辑的变动,增加讨论的历史向度。第二,关于退押运动的目标究竟为何,张杨老师指出,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新政权对押租性质和运动目标的认知有层次性,基层的实践往往超出高层的设计。第三,在押金如何计算的具体技术层面(例如实物与货币之间的额度转换),学界也存在着不同认识。张杨老师认为,押租是通过调查申报汇总的,并不一定有自上而下的数字指标,且押租折算标准与民国粮价高度一致。此外,张杨老师还介绍了退押运动与人民币信用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争论及回应。



      

      最后,张杨老师对过程化土改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反思:首先,应重思以财政手段打击地主经济是否可算土改一环;其次,土改中的财政意义及其局限应进一步做实证研究;再次,重新界定部分概念可以重塑历史叙事;最后,应将革命实践嵌套入地方历史进程之中。在进一步拓展文本分析、关注区域间隙、地方社会特殊性、政策互动边缘群体等领域的基础上,过程性土改研究未来可以取得新的成果。


      

      讲座最后,张杨老师就原始文献中的政治话语、“过程性土改”中的地方能动性与实践曲折性、土地改革的实际效果等问题同与会师生展开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