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讲座回顾 | 辛逸:“题目之上列题目:史料的归纳与提炼”
发布时间:2024-12-09        浏览次数:10

640 (4).jpg

202476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在闵行校区人文楼冯契陈列室举办了“当代文献史料沙龙”(第30讲)。本期沙龙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特聘教授辛逸主讲,沙龙主题为“题目之上列题目:史料的归纳与提炼”,当代文献史料中心主任满永教授主持。

辛逸教授开篇点题,娓娓道来史学研究中史料求证的重要性,进而发问,“历史学研究到底应该追求真理,还是应该追求真相”。辛逸教授认为相较于真理,真相更显客观,因而需要史料和规范的方法去支撑。在抛出问题后,辛教授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即“史料与问题意识”。他认为,一篇文章即使有着完整有序的史料,但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仅写成记事本末式的故事,也难言成功。因为这一类文章的故事再好,材料再丰富,也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辛逸教授认为,学术化的尺寸和讲故事存在一定区别,研究者需要在故事之上提炼出统领全局、权威的观点,也就是“命题”。所以研究者在将故事学术化的同时,还需要重新组织史料、安排结构,以实现更好地论证自己独创性的观点,这个过程就是所谓“题目之上列题目”。这需要研究者不断地提炼与不断地概括。此外,辛逸教授还推荐“多叙事少概括”这一研究方式。这种做法意味着研究者要把其本人的独创性的见解隐藏在叙事之后,用史料和故事去阐释和论证一个观点,但是并非直说,而是“著一字,尽得风流”。

随后的讲座中,辛逸教授以一个水灾救助中的经费使用题目为范例,探讨了学术研究如何“以小见大”。在他看来,所谓“以小见大”并不是用大量形容词来形容资料,而是要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是研究者能够给整篇论文一个明确的、具有多方面的、能够一以贯之的观点,这也是历史学追求的“文气贯通”。辛逸教授认为,实现上述目标存在两条路径。首先是找到可以发现和重新阐释并形成互证的材料。尤其是反面、有多种理解,也就是对研究者叙述故事不利的材料,然后再通过材料间互相批评的方式发现新的想法、新的命题。这是一个基于材料重新思考、不断提炼想法的过程。

其次是从学术史梳理中寻找具有理论意义的对话对象,提炼问题。无论是何种路径,都涉及史料的取舍,讲故事就该有故事对应的标准,这样可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弥补论证的结构性缺陷。一篇好的史学论文应该有理论上的高度和气魄,形成这种高度和气魄需要很大量的阅读。阅读应该跳出史学的“圈子”,“即使是小说等类型也要读”。另外,要学会在已有研究中发现偏见,从另一个视角看历史,呈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研究一定要提出颠覆性的观点。作为补充性的研究,能够发现别人的研究有问题,换个角度去呈现历史的立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是很不错的研究。任何历史的书写都是一种概括,对于历史可以有很多种概括,“只要有补充就是好的。”

在讲座最后的开放讨论环节,辛逸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相关问题作深入探讨。最后,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