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讲座回顾 | 刘涛:中国当代民间史料的收集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4-12-09        浏览次数:10

近期,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主办的“当代文献史料沙龙”第26讲“中国当代民间史料的收集与开发”于人文楼1306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刘涛主讲,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平主持,我校相关院系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刘涛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收集民间文献的经历。刘老师先后供职于山西省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单位,工作之余,在兴趣爱好的驱使下,自2007年开始有意识地从旧书市场搜集识字课本、节目单、名片、日记、书信、账本、个人档案等民间文献。2012年一次偶然机会,刘老师结识了我校历史学系相关老师,之后又多次参加我校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地方文史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刘老师表示,这对自己影响重大,开始让他深入思考如何才能最好地利用开发所收集的珍贵资料。

紧接着,刘涛老师以识字课本“杂字”与账本为例,着重分享了自己对于开发利用民间文献的一些经验。针对“杂字”课本、节目单等包含重要历史信息的民间文献,刘老师主张进行影印出版。刘老师表示,与高校研究人员合作是很好的利用方式,影印出版便利了学界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山西“杂字”是流传于山西民间,为山西下层百姓识字的非正规样式的课本,这也是刘老师最早开始收集的一类民间文献。针对这些文献,刘老师先后整理影印出版了《清至民国山西杂字文献集刊》《山西杂字经典丛书》等资料集,为学界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针对书信等更具私密性的民间文献,刘老师则采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进行利用。受到赵喻所著《寻找巴金的黛莉》的启发,出身文学专业的刘老师很好地将历史学与文学相结合,依据自己收集到的账本、书信,先后出版了《素锦的香港往事》《健民的账本: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1952-1993》》等著作。刘老师认为,透过这些私密性文献,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非虚构写作也是作家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文学与史学结合的写作方式对在场的师生具有很大的启发。

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自己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刘老师进行了讨论,讲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结束。